登临娄山雄关,感悟精神丰碑——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重走长征路娄山关纪实(九)
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
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
西风烈,
长空雁叫霜晨月。
霜晨月,
马蹄声碎,
喇叭声咽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
而今迈步从头越。
从头越,
苍山如海,
残阳如血。
登临娄山关西风台,苍松翠柏间,一尊尊烈士雕像巍然矗立。他们或持枪肃立,目光如炬穿透历史烟云;或负伤前行,身躯虽残却意志如钢。每一尊雕像都凝固着革命先辈坚毅不屈的精神风骨,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。巍峨的关隘城墙镌刻着时光的印记,斑驳的弹孔与深浅沟壑,是1935年那场扭转战局的辉煌胜利留下的永恒见证。
宣讲团队员们立于山巅,极目远眺,云海翻涌如历史长河奔涌不息;指尖轻抚沧桑石壁,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岩石,更是革命先辈滚烫的热血与炽热的信仰。历史的壮烈与山河的壮美在此交融,激荡起每个人心中无限的敬仰与感慨。“站在这儿,才真切体会到什么是‘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’。”一名队员轻声感叹,声音虽轻,却饱含对先烈的崇敬。
西风台,不仅是娄山关的制高点,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。毛泽东笔下“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”的壮阔画卷在此铺展,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豪迈诗篇在此回响。同学们伫立于此,既领略了山河的磅礴气势,更感受到革命烈士在逆境中奋起、在绝境中突围的坚定信念。这份信念如同一股不竭的源泉,穿越时空,激励着每一位青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,无惧挑战。
娄山关大捷,是长征途中的关键转折,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巍峨丰碑。1935年2月,红军将士在此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,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,最终夺取胜利。此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军事基础,让中国革命在迷雾中寻得方向。其彰显的英勇无畏、敢于胜利的精神,如永恒灯塔,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,也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。
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以娄山关为课堂,将历史与现实交织,让理论与实践共鸣。队员们通过触摸革命遗迹、聆听英雄故事、研读党史文献,深刻感悟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。他们将这份精神化作成长的养分,汲取奋进的力量,在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。
“未来,我们将带着这份红色精神,把革命烈士‘党群同心、生死与共’的情怀融入报效祖国的使命当中。”团队负责人鲁芝余坚定地说,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面对枪林弹雨,但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充满挑战。无论是投身艺术教育事业,还是在其他领域,我们都要以长征精神为指引,无畏前行,无私奉献。”
队员们纷纷表示,要将长征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与实践,以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,以仁爱的胸怀温暖患者,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代代传承,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医学领域、科技前沿、基层一线熠熠生辉,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。
娄山关毛主席雕像

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西风台合影
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雄关合影
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娄山关纪念碑向烈士致敬
“薪火文艺•轻骑兵”娄山关 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