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夯基铸魂:筑牢乡创教育理论根基
构建“理论研究—标准研制—技术研发”协同创新体系。出版《大国乡创工匠CEO培育导论》《数字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》等15部专业著作,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4 篇,编制《乡创工匠“全息学域”体系建设规范》等3项全国性团体标准,研发《新质创业力教学评估系统V1.0》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沙盘》等17项数字化学术成果,推动理论成果向教学标准与技术工具转化,为乡创教育提供全链条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。
(二)育才聚智:激活乡土人才振兴动能
构建“头雁培育—项目孵化—产业联动”培养体系,累计培育3.1万名涉外乡创工匠CEO,其中138人获“技术能手”“技能大师”等荣誉,成为223个乡镇产业振兴“头雁”。罗小伟、易小犊等牵头成立“涉外乡创工匠CEO联合体”,创办“乡创大数据”“硕丰人力”“渝滋香食品科技”等15家企业,带动110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,创业产品远销美国、英国、俄罗斯等52个国家,年创造经济效益1.37亿元。其“雁阵式”成效获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报道。
(三)提质创优:擦亮专业教学特色品牌
构建“党建引领—课程提质—竞赛育优”专育体系。学校获国家“双创”样板支部2个,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1个;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,市一流课程22门;获评市级一流专业、特色专业6个;乡创作品获市级、国家和国际级奖580余项,其中“萝卜加工全季销”获市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特等奖,“腊小年:用心做好每一块腊肉”获中国国际创业选拔赛金奖,“老年人智能代步机”获法国金奖。
(四)聚力共富:擘画乡村振兴壮美蓝图
构建“政校企协同+非遗活化+数字赋能”生态体系。在深度贫困的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开设“创富学堂”,培养130名创艺人;近5年,全乡有420户家庭凭借精湛的工匠手艺,年均总收入达800万元;涉外乡创工匠CEO杨远菊带领新手艺人制作的夏布非遗产品远销10个国家,推动传统夏布从“田间布”蝶变为“国际范”,带动15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“炕头创业、指尖生金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到该乡视察时给予肯定,该乡被评为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单位”。